首页 >> 生活

临沂3人上榜第133期“山东好人”,他们的事迹暖人心

2023-05-25 17:19:54 来源:齐鲁壹点

近日,第133期山东好人评选结果出炉,临沂3人上榜。他们分别是见义勇为好人张宝亮、诚实守信好人夏德科、孝老爱亲好人杜凤芹。

一、张宝亮:残疾人勇救落水儿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宝亮,男,汉族,群众,1971年7月生,临沭县玉山镇张沟子村村民。2023年1月1日,在张沟子村一处池塘4岁儿童意外落水,命悬一线,52岁的残疾人张宝亮不顾自身安危跳入刺骨的冷水中,将孩子拖到岸边,孩子获救了,张宝亮却因为冷水刺激身体僵直,趴在岸边许久不能动弹。

危急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跳入冷水中

2023年1月1日,临沭县玉山镇张沟子村张宝亮像往常一样到家附近的池塘锻炼身体,刚到池塘边,水面上一圈圈波纹引起了他的注意。

“到这里我看有个波浪,我一看还把我好吓,一个小孩正露着头,也不知是谁,喊两声也没来人。”

十几年前,张宝亮因大脑受重伤丧失劳动能力,他靠每天吃四次药,才能勉强走路自理,行动不便又不会游泳,张宝亮第一反应是叫人救孩子。

可呼啸寒风湮没了他的叫喊声,一时没有其他人赶来,眼看儿童不断下沉,水面上只露出一个脑袋。

“我出不来也不能眼看孩子沉下去!”张宝亮不再等了,他不能跳不能跑,就手脚并用爬下池塘,努力让自己在齐腰深的冰水中站稳。

冷水的刺激,让张宝亮不停颤抖,他咬紧牙关才控制自己的双腿,一步一步走近孩子,靠近孩子后,他伸手一拽,把孩子紧紧抱到怀里,又呛水又冷,孩子已经不能出声了。

张宝亮非常担心,他想快一点去岸边,但二人的棉衣吸水后更加沉重,裹住了张宝亮的手脚,他四肢也开始渐渐麻木,不听使唤。

“我无论如何都要把孩子救上去”,张宝亮跟自己说。平常人可以快步跑回岸边,但张宝亮只能一步一步挪动,而且每一步,都要用尽他全身力气。

孩子终于拖到岸边,张宝亮却已经四肢僵直,趴在岸上不能动弹。幸好,池塘里的一幕打破了周围的寂静,引起一阵嘈杂的狗叫,住在附近的张宝塔听到动静出门查看,发现了浑身湿透的张宝亮和被救的儿童。

村民张宝塔说:“在那边我听狗叫,我接着跑过来,我看着张宝亮在这里把小孩早拽出来了,那个小孩身上湿的,我寻思小孩要是时间长了,在里边棉衣裹着,冻也冻死了。”

在村民的辨认下,落水儿童是本村的李中华,当天李中华独自到池塘边玩耍,不小心滑入水中,借着棉衣的浮力,他得以暂时浮在水面上,为他被救赢得了时间,他们抓紧联系到孩子家人。

冷水激起旧病,他坚持独自回家

孩子的父亲终于赶到了,看到孩子获救十分感激。看着孩子冻得瑟瑟发抖,小脸发青,张宝亮十分心疼。

“我没事我没事,我自己回去,看孩子冻的,快把孩子抱回去。”张宝亮说话都有些困难,却连连催促他们回家。孩子的父亲再三感谢,忙抱着孩子回家取暖。

张宝亮此时四肢已经不能动弹,在村民的搀扶下,他坐到路边,在湿透的衣服里掏了掏,摸到随身携带的药瓶。服下药后,又过了很久,药效起作用了,他才能勉强动弹,慢慢地挪回家去。

“我能自己走,不想麻烦别人”,张宝亮始终想让大家把他当成正常人。

年轻时的张宝亮是村里知名的致富能人,还开着一辆大货车,但2009年的一场交通事故,意外地改变了他的生活。在事故中,他的大脑受重伤,脑中的血块压迫神经,从此他不能自主控制身体,靠每天吃药维持身体活动,被鉴定为二级残疾人。

“我感觉我身体这样,还能再为社会做点贡献,我感觉也很知足很高兴了。”这次能够成功救起落水儿童,让张宝亮十分开心。

物质上的贫寒,不掩精神上的光芒

自从张宝亮受伤后,他的妻子李芳丽独自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夫妻二人上要供养父母,下要养育两个孩子,还要支付张宝亮每天高昂的药费,全家收入,都靠每天妻子打零工几十块钱,这十几年来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夫妻二人一直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现在他们一个孩子已经结婚,另一个孩子在高中实验班,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上高中了,孩子一天只吃两顿饭,别人回家拿生活费,拿400块钱,他每次只拿200,你多给了,他也不肯花。”说起懂事的孩子,张宝亮骄傲又心酸。

“他心疼妈妈去搬大锤,我每天去给人抱大锤,有三斤的,八斤的,十斤的,我搬一天九个小时,能有几十块钱。”开朗的妻子谈起孩子,眼眶也红了起来。

“说出去走走锻炼锻炼,浑身湿透回来了,我也没想到他去救人去了”妻子用单薄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庭,张宝亮这次冒着生命危险救人,她没有埋怨,反而十分骄傲,“当然应该救的,不救那孩子怎么办呢?他爸爸妈妈怎么办呢?”家人的支持质朴又暖心。

身体上的残疾没有掩盖张宝亮精神的光芒,生活上的磨难没有磨去他舍己为人的古道热肠。明知道自己身体不能抵抗冷水的刺激,这几十米宽的池塘,自己掉进去都很难爬出来,但在危急关头,他依然挺身而出,拖着残疾的身躯,诠释了厚植于心中的善良和大爱担当。

二、夏德科:12载坚持还债诠释诚信

夏德科,男,1932年出生,莒南县涝坡镇夏家沟村村民。12年前,他因一起交通事故需赔付对方2.3万余元,作为被告的夏德科因无力履行判决义务被法院强制执行,但因家中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该案执行终结;12年来,夏德科从未忘记这需要赔付的两万余元,在本该安享晚年的耄耋之年省吃俭用、竭力攒钱,种梯田、养母猪,只为赚取微薄收入履行曾无力履行的义务。不忘本心、主动清偿,他用12年的坚持跑出了一场履行承诺的马拉松,也将“诚信”二字,一笔一画地写在了自己的人生答卷上。

耄耋之龄坚持还债 信义老农只求心安

2023年2月16日的下午,一对耄耋老人来到了莒南县人民法院。一进法院的大门,他们就瘫坐在了门口的台阶上。

当法院工作人员走向前询问时,老人从包里拿出皱皱巴巴的判决书和一摞现金,工作人员才终于认出面前的老人是家住莒南县涝坡镇夏家沟村的夏德科。2011年,80岁的夏德科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年迈的他生活拮据,家中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最终因无力偿还案件被终结执行。如今,这个案件已经过去了12年时间。

当天经过核算,他们还需要还清包括执行费在内的3172元。2月21日,夏德科夫妇带上钱再次来到法院,交纳了最后一笔欠款,并按上了手印。还了欠款,夏德科的口袋里面还剩下200多块钱,老人说这些钱足够他们生活一周了。“以后的生活没有负担了,心里也没那么堵了。”他的妻子瞿世习坐在一旁泣不成声,他们说这一刻终于来了。老人的泪水让人心疼,更令人崇敬。行得正坐得端,坦坦荡荡的他们,是世间最富有的人。

12年前,法院的一纸判决像巨石一样压在了他们心头,12年里,他们省吃俭用、苦苦支撑,承受了数不清的煎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拿到《结案通知书》的那一刻,夏德科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一分一毛凑齐欠款 万般艰苦不忘诚信

事故发生的那一年,夏德科已是80岁老人。那是2011年5月的一个早上,夏德科像往常一样出门务农。他驾驶着手扶拖拉机,在涝坡镇夏家沟村里路段和同乡发生交通事故。后来因协商不成,同乡索赔医疗费诉至法院。莒南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夏德科赔偿原告医疗费等各项损失合计23807.94元。

当时的夏德科已是80岁的老人,因为没有钱履行判决义务被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因其家中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最终终结执行。执行终结,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原告从被告处获得赔偿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历经12年,多方也几乎忘记这笔赔偿款。在这样的情况下,夏德科夫妇却将还清欠款当作他们晚年最大的任务,靠卖粮食赚钱、靠养老金攒钱、靠从牙缝里挤钱……这一攒,就是12年。

为了还钱,夏德科老两口省吃俭用,靠自己种植的蔬菜饱腹,多年的拮据度日让他们快忘记肉的味道。有一次夏德科心脏不舒服,他只是在药店买了点药,也没去医院看病,“医院看病花钱太多了,花了这些钱,就没钱还欠债了。”老两口说。像多数普通的务农家庭一样,夏德科老两口每个月养老金200多块钱,加上1亩多的农田上面种的花生、玉米,一年下来的存款也就几千块钱。2.3万元,对于他们一家,是一笔“巨款”。

“从他欠钱开始我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心里面有个大石头压着。”夏德科的妻子瞿世习说,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们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欠款还清。疫情期间,老两口发烧在家,加上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并发症让老两口看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甚至考虑了后事,“我想我还有钱没还完,这钱还不完我死不瞑目!”那时候,他们还有3000多块钱的欠款没有还清,需要还清这笔尾款,仅靠他们夫妇的微薄收入还要等1年时间,为了可以尽早还钱、了却心事,他们找到儿女筹借,终于还清尾款。有人问夏德科,案件终结这么多年,为什么依然要还钱?夏德科说为了心安,还上钱的那一刻,他们心安了。

2023年3月2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莒南融媒,授予夏德科夫妇阿里“天天正能量”奖,奖金5000元,为他们老两口诚实守信的担当精神点赞。

还清2.3万余元的债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但对于夏德科夫妇来说,这是他们一家的大事。夏德科说2.3万元,相当于他们10多年的全部积蓄,他本以为自己还不起,但是咬咬牙还是还上了。讲诚信,守底线,有担当……这些难能的闪光点,在这对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或曾穷困潦倒,但他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品质。

三、杜凤芹:90后养女撑起一个家

杜凤芹,1992年2月出生,今年31岁,郯城县胜利镇杜圩子村村民。30年前,养女杜凤芹来到了这个特殊的家庭,养父和二叔肢体残疾,婶婶智力障碍,一家人命运多舛,相依为命。杜凤芹用她瘦弱的肩膀为这样的三口之家撑起了一片天。三位残疾亲人抚养她长大成人,长大后,她不离不弃用大爱反哺着这个家庭。在十里八村,提起杜凤芹的名字,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赞叹一番。这位普通的农家女,以一颗感恩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默默的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命运多舛 相依为命

今年80岁的杜启玉兄弟三人,由于家庭困难,杜启玉和三弟杜启波一直没有结婚,二弟杜启进也身患残疾,妻子有智力障碍,两人婚后无子女。1992年,亲戚看到这一家子膝下无儿无女,就把刚出世的杜凤芹抱给杜启玉养育。

靠着种地养家糊口的杜启玉一家人,因为杜凤芹的到来越发变得拮据,虽然日子过得艰辛,但是杜启玉却用自己最大的爱呵护着杜凤芹成长。他们分工明确,杜启玉年轻时干农活脊椎受伤,在家负责照顾孩子,老二杜启进和老三杜启波则外出打工赚钱,一大家人虽生活辛苦却也充满了温馨。因为杜凤芹的到来让这个不幸的家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温暖的亲情也让杜凤芹更加疼惜自己的家人。“我很小就会帮家里人干活,虽然家里每个人都有坎坷的经历,但在一起相依为命的日子也很温暖。”亲人对杜凤芹的爱,让她成为一个性格坚强、懂得感恩的人。

亲人多病 生活艰难

这样的家庭缺衣少食自然是常事,即便是再艰难,杜启玉还是坚持让杜凤芹好好读书。然而,平静的生活却在1999年被打破了。家里唯一健康的老三杜启波在外打工意外去世,老二杜启进的骨质增生症加重,走路困难,不能干重活,杜启玉受伤的脊椎越发严重,都直不起腰。本就贫困的家庭,因病再次陷入泥沼,初中毕业后,杜凤芹选择了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外出打工的那几年,杜凤芹每个月都按时把钱寄回家,家里的状况也有了好转。可是好景不长,2017年,杜启玉突患脑溢血,得知情况后,杜凤芹从外地返回家中,日夜照顾1个多月,命保住了,但却成了偏瘫,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看着瘫痪在床的父亲,瘸腿的叔叔,智障的婶婶,杜凤芹毅然辞去每月7000多元的工作,回家照顾亲人。

养女反哺 尽孝病榻

回家后,杜凤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家里人。2019年,杜凤芹结婚了,出嫁到胜利镇高台子村,丈夫一家也很理解支持杜凤芹。“我当时结婚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接纳我的家庭,同意我照顾养父和叔叔一家。我的丈夫也很善良,一直在支持着我。”

婚后,杜凤芹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现在大的6岁,小的2岁,为了生活,杜凤芹的丈夫杨甲祥继续到浙江打工。照顾孩子和家庭的担子就落到杜凤芹身上。即使这样,杜凤芹依然隔三差五就回到娘家照顾,帮忙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不时地买好吃的送给老人。养父杜启玉偏瘫不能动,为了让养父的身体好一点,杜凤芹经常将老人放在轮椅上,推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头发长了,没有办法外出理发,她就自学理发;身上脏了,她就亲自为老人擦身;大小便失禁,她不厌其烦地端屎端尿。婶婶王艳洁因为智障,生活不能自理,从杜凤芹懂事起,就加入照顾她的行列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亲情。

2020年,叔叔杜启进意外摔倒,导致胳膊断裂,住进了骨科医院,没有人照顾。当时杜凤芹二胎已怀孕五六个月了,她不顾辛苦,把大孩交给婆婆照顾,自己跑到医院忙上忙下,一照顾就是二十多天,腿都变肿了。最后也是她为叔叔支付了1万多元医药费。对此,她只有一句“这是身为子女应做的”,毫无怨言。

多年来尽孝病榻,杜凤芹的事迹传遍了十里八乡,当地村民赞叹道,“久病床前有孝子,不是亲儿胜亲儿”。杜凤芹用自己孱弱的身躯为三个亲人撑起了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的真谛。

(临沂市文明办)

标签: